TOP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亚洲通 > 政府文件 > 政策文件
  • 主题分类:食品营养 规划
  • 发文单位:
  • 实施日期:2022-12-30 00:00:00
  • 成文日期:
  • 废止日期:---
  • 索引号:11Q000/ZK-2023-000006
  • 发文序号:
  • 有效性:有效

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 (2022—2035年)》的通知

时间:2022年12月30日 点击量: 作者:平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平谷区政府办

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中心,各公司:

《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2022203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30

(此件主动公开)

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

20222035年)平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

  

第一章 谋划分析篇—把握“新使命” 5

一、形势需求 5

二、现状优势 7

三、问题挑战 10

第二章 战略定位篇—开启“新征程”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总体定位 14

四、发展目标 15

五、总体布局 17

第三章 发展规划篇—走出“新路子” 21

一、发展主线 21

二、实施策略 26

三、重点任务 31

第四章 支撑保障篇—探索“新举措” 49

一、加强组织领导 49

二、加大投入保障 49

三、强化政策支持 49

四、加强考核监督 50

为深入贯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京发202127号)的决策部署,更好落实《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任务,立足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具有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主动肩负时代使命,汇聚全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创新资源,以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为主要载体建设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以下简称“营养谷”),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时期首都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全国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高地,抢占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制高点,引领带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满足首都人民不断升级的高品质生活特别是营养健康的需求,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规划实施期限:20222035年。

规划范围:平谷区全域。

研究范围:平谷区全域。

第一章 谋划分析篇—把握“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一)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战略部署,对加快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谷区以部市共建农业中关村为契机,充分发挥食品在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聚全市之力建设“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以下简称“营养谷”),有助于提升首都营养健康主动保障能力和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能力,共同守护百姓“舌尖上的营养健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瞄准“关键领域”,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行动

以食品生物合成细胞工厂、食品增材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模式,以食品组学、大数据为基础的定制化、智能化加工制造正在塑造未来格局,以智能化中央厨房工厂为代表的新产业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链条,以全程智能绿色冷链为支撑的生鲜食品物流正在重构产后减损增效体系。建设“营养谷”,汇聚国内外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创新力量,主动扛起攻关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卡脖子”技术的“旗帜”,针对食品与营养健康重大创新需求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持续研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有助于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同时抢占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的“制高点”,构建符合我国膳食模式和饮食习惯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创新体系。

(三)促进“交叉融合”,引领食品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向传统食品产业渗透,现代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物流技术与食品产业交叉融合,颠覆性改变传统食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模式,食品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建设“营养谷”,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并具备全球化、智能化、平台化特点的新型食物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加速传统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构,在双碳背景下为兴谷经开区乃至全国其他传统食品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加经济、高效且具有协同效应的解决方案。

(四)加速“迭代升级”,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重大举措

我国人民国内生产总值正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随着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迎来了以精准营养为核心的“新食代”。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小于0.4时,消费者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的食品,近年来,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0.20.3之间,公众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旺盛。建设“营养谷”,有助于加速推动传统食品工业的供给侧改革,培育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集群,实现由“吃饱”“吃好”向“吃出健康”“吃出个性”的迭代升级,高质量的保障首都高端食品供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

二、现状优势

(一)具备产业基础

平谷作为首都的农业大区,农业中关村的建设已获北京市以及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管理范围5.19平方公里,可直接利用土地757亩,可盘活土地183亩,聚集了首农、旺旺、原麦山丘、味食源、旺顺阁、美好美得灵、圃美多、苏陀科技等30多家著名食品企业,涵盖传统食品加工、调味品制造、肉类加工、面食烘焙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央厨房企业10家。2020年,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食品企业实现产值30.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0.2亿元,约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40%。京津冀唯一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马坊物流基地逐步健全完善,平谷天津港多式联运中心已经成立,可构建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融合发展的格局。

(二)具备独特区位

2021年,北京市和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可在政策规划、资金安排、试点示范、技术人才、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项目倾斜。中关村平谷园由峪口、马坊和兴谷三个园区构成,其中兴谷园区是“营养谷”的核心区。“营养谷”距京平高速出口直线距离8公里,可直达首都国际机场;距在建的地铁22号线(东大桥—平谷)的“平谷新城”站5公里,可充分借力首都的科技、人才、市场等资源;距峪口10公里,距马坊12公里,便于在京津冀范围内构建“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引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平谷区区位示意图

1 平谷区区位示意图

(三)具备创新条件

1.北京市层面

北京市汇聚了全国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4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食品与营养健康相关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30余家,拥有全国食品领域5位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11所设有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近10所食品科研院所,可为“营养谷”的创新攻关以及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平谷区层面

平谷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入合作,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挂牌运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平谷校区)正加速推进中,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即将落户,农业食品生物技术公共研发与中试平台正在谋划建设中。启迪绿谷孵化器等孵化平台、益谷检测研究院等检测平台已落地建成;联东U谷、农科智城等特色创新载体正加快落地;平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立,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对接、宣介培训、孵化落地等服务。中关村管委会批复的唯一食品生物联盟—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会员单位已达170余家,着力构建政金协同创新体系

(四)具备政策优势

除享受《中关村管委会“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外,《北京市关于加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政策措施》已由北京市政府印发出台,可在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集聚、应用场景搭建、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营养谷”政策支持。区级层面出台了《平谷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惠企助企29项政策》,可在要素聚集、聚才引智、配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营养谷”建设扶持。目前,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正在争创中国(平谷)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有助于聚集更多的农业食品领域的创新要素。

三、问题挑战

(一)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还未显现

当前,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内的食品企业以肉类加工、调味品制造、面食烘焙加工等传统食品工业为主,整体创新水平和能力不高,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偏低。平谷区层面虽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入合作,聚集了首农、新希望等知名农业和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对传统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导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并加速迸发出全新动能的效果还未完全呈现。

(二)整体发展攻关方向和领域尚不聚焦

瞄准一个细分领域和方向,整合各垂直环节上的创新主体,开展全链条式、关键性、系统化集成攻关和创新,是荷兰食品谷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但目前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领域整体不够聚焦和清晰,在已有传统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引入了各方向、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主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已有产业间的链条协作和交流机制难以快速建立,导致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不能充分发挥。

(三)农食之间的互融互促路径尚未打通

构建基于农“头”食“尾”的融合式、耦合式营养健康“大食物系统”,推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融通,实现农业产业与食品及营养健康产业相互带动、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目前全区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对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够,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渗透和推动力度不足,“供给端不优、加工端不新、流通端不畅、服务端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的“农食融合”“食创融合”“医食融合”路径尚未建立。

(四)资源要素紧缺带来的限制依然存在

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基本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和市场资源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的土地资源储备虽在北京市各区中占优,但与全国大多数经开区、高新区相比,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营养谷”产业发展应更加重视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以及园区“腾笼换鸟”和“二次创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此外,与海淀、朝阳、昌平、大兴的园区相比,中关村平谷园兴谷园区存在人才吸引、集聚力低、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自身发展瓶颈,对创新活力主体的吸引、集聚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章 战略定位篇—开启“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安全观”,积极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充分用好部市共建农业中关村的机遇,坚持“大安全+新平台+多主体+强产业”发展思路,以高质量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和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为底线目标,以强化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主线,以引领上游种养殖和下游流通销售升级为重要方向,以集聚创新要素、实施重点工程为重点路径,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力构建“应用研究+技术中试+成果产业化”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要素“迁移—聚集”产生增量效应,释放市场和科技两个动力,支撑“高大尚”平谷建设的同时,为京津冀乃至全国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平谷方案”

二、基本原则

)国际视野,市场导向

从国际视野出发,剖析创新变革,洞悉发展趋势,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食品物流产业链融合,精准寻找并选择创新及产业赛道,促进一批知名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落地,提升我国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创新驱动,加速转化

发挥科技创新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引领和带动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研学用金”相结合的交叉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创新向农业食品的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增强“营养谷”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食一体,转型升级

集中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打造现代农业食品营养物流保鲜休闲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构建“核心突出、特色明显、支撑有力、带动力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村特色产业综合体。突出“营养谷”对京津冀乃至全国传统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关联性强”的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创新链条和产业生态。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紧密结合,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三、总体定位

营养谷”作为农业中关村的重要组成,高质量保障首都营养健康食品供应为发展底线,以建设农业中关村有力契机,立足平谷、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引领全球,汇聚数据链、整合政策链、联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集聚产业链、完善服务链,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成为营养健康科技集聚、孵化、中试基地,营养健康活力型创新企业总部基地,高端食品全景消费及展示交易基地,政策与机制先行先试的营养健康创新特区。

)营养健康科技集聚、孵化、中试基地

建设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研发试验平台、中试放大平台、转化孵化平台等,引进一批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创新团队+专业实验室+中试车间+综合服务”的完整链条,打造集科技创新、双创孵化、技术中试、金融赋能、人才引领于一体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生态圈。

)营养健康活力创新企业总部基地

通过“外引+内聚”式精准招商,引入首农、新希望等农业食品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成长性“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并支持现有企业向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高端发展,打造“活力强、能级高、环境优”的营养健康创新企业总部基地。

高端食品全景消费及展示交易基地

紧抓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瞄准“健康、美味、个性、精准”的高端食品消费需求,有针对性的创制一批能够彰显首都文化内涵的“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集“休闲体验、科普交流、品牌推介、文化传承、食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食品供应保障与消费交易基地。

)政策与机制先行先试的营养健康创新特区

在用好中关村管委“1+5”政策的同时,结合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持续探索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机制、新举措。建立“营养谷”内企业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技术、产业、管理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永不衰落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制度创新特区。

四、发展目标

坚持国际视野、首都标准、平谷特色,高点站位、高标定位、高质推进、高度协同,聚焦由“1”至“100”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分三阶段推动“营养谷”成为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前沿技术、核心产品、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夯实基础(20222025年)

2025年,“营养谷”各类空间载体、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引入510个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国际顶尖的创新机构,成立或引入35个行业联盟组织,集聚8001000名左右科研创新人才,吸引203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建成,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创新要素集中、高端人才充沛、创新活力迸发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高地。

全力攻关(20262030年)

2030年,“营养谷”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突破12项“卡脖子”技术,推动102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科技转化应用,孵化50100家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创新转化中试产业化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日臻完善,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引领效应显著,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创中心。

完善生态(20312035年)

2035年,形成完善的资金、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创新生态,掌握15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硬核科技成果,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引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内50个食品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总产值达500亿元,在12个细分领域的“创新驱动力、产业引领力、品牌影响力”达到国际一流,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食品与营养健康自主创新示范区。

1 “营养谷”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现状值

2035年

目标值

创新

产出

1

累计孵化企业数量

10

200

2

企业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亿元

0.5

20

3

新授权发明专利数

项/年

66

150

4

年度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

3

1020

5

累计掌握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

10

15

6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

26

80

创新

投入

7

企业园区R&D投入强度

%

1.51

6

8

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数量

11

50

9

外籍人才及留学归国人才数量

106

500

10

公共研发平台数量

1

3

11

双创孵化平台数量

1

35

12

从事科研创新人员数量

3721

7000

13

技术中试平台数量

1

5

14

高水平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数量

2

510

创新

效益

15

园区总产值

亿元

76.2

500

16

入驻龙头企业数量

0

20

17

举办国际论坛会议数量

次/年

0

13

18

累计引入/成立战略联盟组织数量

1

5

19

地均总产值

万元/亩

317.5

1000

20

园区企业平均利润率

%

3.4

4.05.0

21

园区内上市企业数量

0

510

22

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1

5

五、总体布局

(一)未来格局

充分依托并发挥首都在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技术、资本优势,立足平谷、协同津冀、服务全国、引领全球,构建“三区联动、多园提升”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食品物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发展。

1.三区联动—兴谷园区、峪口园区、马坊园区

1)兴谷园区(“营养谷”核心区)重点打造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关键技术的集成转化、核心产品的中试放大、高端食材的消费交易等创新链条与产业生态。(2)峪口园区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方向,重点开展底层技术、原创科技的攻关、转化及应用。(3)马坊园区重点开展农业与食品加工保鲜、智慧仓储、绿色物流等环节的创新,峪口兴谷马坊三区联动,合力形成“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的全链条发展大格局,共同成为农业中关村三大特色发展板块。

2

2 “营养谷”三区联动发展格局示意图

2.多园提升—多个食品工业园区

“多园”指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内现有的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通过“三区联动”占领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创新和产业生态系统的“制高点”,形成“平谷模式”及“平谷经验”,引领带动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多地协同构建“大农业+大健康+大消费”的产业集群。

3

3 京津冀范围内食品工业园区分布图

(二)核心区

构建“内核基础延伸”的产业创新生态:(1)核心区(兴谷园区)以公共科研平台、联合试验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研发平台为“知识内核”。(2)围绕创新研发平台打造“企业总部中心、技术交易与产品中试中心,创新创业及孵化中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4大中心作为“基础圈层”。(3)外围配套设置居住、商贸、金融、生产、交流等功能作为“延伸圈层”,形成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中心的科技、信息、人才、金融、产品等高度融合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创新生态。

4

4 “营养谷”核心区功能布局示意图

第三章 发展规划篇—走出“新路子”

围绕“一条主线、三大策略、八项任务”,加快推进“营养谷”的建设,在引领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

一、发展主线

(一)研究体系

明确“营养谷”的发展主线是一项系统工作,需从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领域、市场增速快的细分领域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首都支持的产业领域五个维度综合考量。

1.聚焦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

201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技术创新对加速粮食系统转型的作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替代、食品传感、营养遗传学、农业信息和市场及金融移动服务、农业保险大数据和深入分析、物联网、用于农产品食品溯源的区块链、精准农业、基因组编辑、微生物组学、作物保护和土壤微量营养素管理以及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存储技术12项技术可加速粮食系统变革。2019年,瑞银集团发布的《食品行业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基因编辑食品是下一个巨大的风口,植物基蛋白正在替代肉类市场,3D打印食品技术(即将)问世,个性化营养走向数字化,物联网(IoT)正在影响食物供应链。

对食物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12项变革技术(2030年)

201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技术创新对加速粮食系统转型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有12项关键变革性技术可以在食物系统中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1、蛋白质替代技术减少9.5亿吨的温室气体气体排放量;节约4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解放多达4亿公顷的土地面积。

2、食品传感技术:减少多达2000万吨食物浪费。

3、用于个性化的营养遗传学技术:减少5500万的超重或肥胖人口。

4、移动支付服务技术:为农民创造高达2000亿美元的收入;减少1亿万吨温室气体排放;节约1000亿立方米淡水资源。

5、农业保险大数据和深入分析技术:给农民带来高达700亿美元的收入;增产1.5亿吨。

6、基于物联网的实时、透明追溯技术:减少高达3500万吨的食物损失。

7、用于食品溯源的区块链技术:减少高达3000万吨的食物损失。

8、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民成本高达1000亿美元;增产3亿吨;减少1800亿立方米的淡水利用量。

9、基因组编辑技术:额外增加1000亿美元农民收入;增产4亿吨;节约微量元素约1亿美元。

10、微生物组学技术:额外增加农民收入1000亿美元;增产2.5亿吨;减少高达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11、作物保护和土壤微量营养素管理技术:增加产量达5000万吨;减少高达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12、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存储技术:增加1000亿美元农民收入;增产5.3亿吨;减少2500亿立方米淡水资源的利用。

2.聚焦行业面临的“卡脖子”领域

1)基础研究环节,食品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缺少针对中国传统食品和中餐的营养与健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符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资源匮乏,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2)原料环节,功能性食品基料(益生菌和发酵剂、酶制剂、功能性油脂、蛋白与多肽、植物提取物等)长期受国外垄断,导致国内相关产品高度同质化、利润低。(3)加工制造环节,缺乏绿色精准的减损保鲜技术、智能化冷链物流技术和综合高效利用技术等,食品的加工制造系统化不足、集成度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先进技术装备与核心产品需要国外进口。

3.聚焦市场增速快的细分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功能性食品(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殊人群专用食品、保健品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规模是35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87%。

5-2

5-1

5 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与中美各年龄段保健品渗透率对比

4.聚焦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

“人造肉、代餐、植物基、功能性食品、乳品、茶饮”等是未来食品投资领域炙手可热的关键词,Finistere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2010年2019年),全球农业和食品科技领域共发生358亿美元融资,其中食品科技创新领域达到254亿美元。就细分领域而言,新型蛋白、健康食品、新型材料等领域增长迅速。2019年,食品科技创新领域融资70亿美元,其中,食品科技创新细分领域融资占比依次为外卖配送(56.7%)、电子商务(15.9%)、供应链(11.3%)、新型蛋白(10%)等。

6

6 2019年食品科技创新细分领域融资分布情况

5.聚焦首都支持的产业领域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中明确规定:限制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但“为连锁餐饮、超市、便利店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制造除外,符合卫生食品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及营养食品制造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除外”。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营养健康相关方向是北京市重点鼓励和支持的领域。

2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部分

制造业(研发、中试、设计、营销、财务、技术服务、总部管理、调试组装、系统集成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非生产制造环节除外

(13)农副食品加工业

禁止新建和扩建[本地出产的鲜活农副食品加工除外,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农副食品和符合卫生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除外,口岸功能区除外,现有企业向本市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内转移的除外,(1361)水产品冷冻加工除外]

限制类

(14)食品制造

禁止新建和扩建(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食品制造除外,为连锁餐饮、超市、便利店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制造除外,符合卫生规范的现场制作类经营及营养食品制造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除外,现有企业向本市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内转移的除外

限制类

(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禁止新建和扩建[(1515)葡萄酒制造除外]

禁止类

(二)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营养谷”应以促进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为“核心主线”;以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为“底层支撑”;以核心技术、关键工艺、重要装备、特色产品的攻关、研发、集成、中试和生产为“有力抓手”;以“标准、技术、装备、工艺、模式”成套化输出,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共建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可追溯的食品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为首都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美味的产品为“最终目标”。

7

7 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全链条生态示意图

二、实施策略

(一)凸显两个前瞻

1.瞄准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前沿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建设“营养谷”,应瞄准全球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前沿,探索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未来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卡脖子”技术)。重点在“食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个性订制的食品精准制造”、“大数据时代下的食品智能互联制造”、“人工合成生物转化”等方向布局,研发基于人类基因组学、肠道菌群微生态组学与健康、食材分子营养组学特性与人类营养代谢组学等新认识下的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基于人群膳食营养健康及个性化需求大数据分析基础下的食品营养靶向设计和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开发新型健康食品的营养靶向设计、功能生物修饰、健康个性订制、产品精准制造技术等。

2.持续关注传统食品工业工艺和技术提升

针对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绿色制造体系不完善、核心装备进口依赖度偏高”等问题,围绕快节奏、营养化、多样性的国民饮食消费需求新变化与新需求,持续关注“中餐工业化、中西食品一体化、普通食品功能化”等方向,重点在“加工过程组分结构变化、风味品质修饰、加工适应性与品质调控”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在“传统酿造发酵和方便调理食品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生产”等方面开展研究创新,注重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快自主成套装备开发,强化“算法+工艺”融合,推动工艺和装备协同,引领带动传统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二)体现三个差异

1.知识和科技为主导

漯河、德惠、淮安、漳州、烟台等城市因食品工业规模大、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聚集等因素,被赋予了“中国食品名城”的称号。区别于5个食品工业名城以传统食品工业为主导的“规模型、生产型”发展模式,“营养谷”以食品知识、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科技型、服务型”发展模式,力求在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以及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精准发力。

3 五个食品工业名城基本情况汇总表

主导

产业

行业

门类

发展

类型

新发展方向

漯河

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蔬菜加工

15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生产加工主导型

以创新赋能千亿级食品产业生态:构建“1+4×8+N”科技创新体系,赋能以食品、智能制造、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德惠

粮食、畜产品和蔬菜加工

9大系列79个品种

生产加工主导型

按照“工业主导、项目领跑、投资拉动、园区承载”的思路,以肉鸡“龙头”为引领,全力打造大规模、长链条、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漳州

烘焙休闲食品、出口果蔬罐头等

较为齐全

生产加工主导型

以健康食品为核心,发展健康食品、功能保健食品……行业,重点加快食品向高附加值功能保健产品转型……建设国内知名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烟台

农副食品加工和酒、饮料、食用油等

门类齐全

生产加工主导型

全面融合对接农业“新六产”、现代物流配送业、文化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和饮料制造业三大行业,着力培育“双核六群十五强”,构建创新引领、高端制造、骨干支撑、集群发展、质量取胜、绿色安全的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淮安

农副食品加工和酒类、方便食品等制造

较为齐全

生产加工主导型

着力延伸“酒与饮料、盐与调味品、肉与饲料、淮味食品、现代食品、食品包装”六大产业链条,开展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及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2.融合和服务为特色

潍坊食品谷于2012年规划建设,是潍坊市为推动食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区而打造的战略平台,呈“一核、五区、多点”式分布。核心区定位于打造食品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区、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平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重点打造“五中心一基地”,即农业及食品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品牌展示暨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总部基地。区别于“潍坊食品谷”,“营养谷”主要突出与北京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干预、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高精尖”要素融会贯通,以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等为特色。

3.政策和品牌为支撑

深圳食品谷凭借深圳市在体制机制、金融资本、创新活力等方面具有的绝对优势,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领先示范区。“营养谷”建设要充分突出“中关村”的政策、品牌、资源综合优势,依托并放大首都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院校、顶尖人才、头部企业资源禀赋,建立科研创新市场应用的双向通道,实现技术、人才、资本、产业向“营养谷”快速“迁移集聚”。

(三)发挥四个协同

1.产业协同

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开发与平谷区的高科技农业、大流量物流、休闲新时尚协同发展。“营养谷”在承接农业科技创新高新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在“品种选育、生产标准、组织形式、品牌培育”等方面引领上游农业全链条的全面迭代升级;物流作为产销衔接的“桥梁”,在为首都提供“安全、及时、可靠”营养健康产品的同时,可加速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相关技术、模式、标准的成套“溢出”。

2.板块协同

注重与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农业中关村其它板块的跨界既有创新资源的交叉协同。如在食品微生物种业领域,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筛选一批在食品、保健品及特医类食品领域专用微生物新品种;推动基因编辑、蛋白组学、合生生物学等底层技术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应用;加快智能化、成套化、柔性化制造装备的集成与开发。

3.资源协同

加强与中关村乃至全市的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联盟组织、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打破各主体间的区域限制、技术壁垒,促进人才、资金、知识、信息等资源在多主体、多区域间自由流动,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4.市场协同

充分发挥农业中关村的政策、资源优势,一是针对京津冀乃至全国食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普遍需求,构建基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的协同互通机制。二是推动“营养谷”内形成的“新配方、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新标准”在京津冀范围内的食品产业园区应用,共同构建服务首都高端食品供应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协同发展带。

三、重点任务

研究借鉴荷兰食品谷(Food Valley)、美国加州农业硅谷、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谷、深圳食品谷等国内外知名创新中心经验模式,“创新承载空间、公共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中试放大基地、头部企业聚集、交流合作网络、联盟中介组织、市场快速通道、农食一体机制”等10个方面是打造农业—食品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发展高地的必备条件。

4 “营养谷”与知名科技创新中心必备条件情况表

空间载体

共性平台

转化平台

孵化平台

中试平台

龙头企业

合作网络

联盟中介

政策通道

农食一体

荷兰食品谷

美国农业硅谷

张江医药谷

深圳食品谷

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

注释:●表示建设完善;★表示建设中(不完善);○表示缺失

通过以上对比借鉴,当前“营养谷”在公共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中试放大基地等方面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的重点任务将围绕以上10个方面进行持续提升优化。

(一)引进一批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力量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紧抓农业农村部北京市、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农业中关村的机遇,整合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等优势资源,汇聚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多学科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围绕当前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中需求最强烈、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开展原创性、应用性研究,培育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1.推进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落地

加速推进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落地,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和人才培养。(1)搭建技术服务平台,聚焦营养干预新手段,突破功能因子高效分离提取、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分子改造与活性保持等核心技术,获得一批“芯”原料。(2)搭建工程化创新平台,对接吸纳国内外顶尖食品企业,建立乳液、粉体、发酵、生物提取物等工程化试验平台,实现“芯”产品转化落地。(3)建立会员制,吸引卡夫、雀巢、雅培、伊利、蒙牛等营养健康食品企业入驻。

8

8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架构示意图

2.布局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体系

1)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知名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试验室、工程中心落地“营养谷”,承担国家、北京市相关课题研究,加快“卡脖子”技术的创新攻关。(2)成立农业中关村食品和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在合成蛋白及其他新型农业食物原料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应用。(3)发挥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首农、新希望、中粮、大北农等企业牵头建立的企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入驻“营养谷”,开展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

3.打造营养健康创新人才高地

1)坚持“外引”和“内育”相结合,“整建制”引进一批食品与营养健康具有重大核心技术、产业化实力的“旗舰型”人才团队。(2)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引育一批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鼓励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建设实习实践基地,采用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一批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

4.攻关营养健康关键核心技术

1)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系统研究食物营养成分、功能因子的协同作用和健康效应及其与人体、环境的相互关系。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重点开展食品加工制造的基础研究,解析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生物学基础、物性学基础、数字化基础以及组分相互作用与品质调控机制。(2)在食品生物工程领域,重点开展合成细胞工厂全局优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营养化学品、功能食品及配料。(3)在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领域,重点突破食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维原位感知等装备关键技术,实现杀菌、提取分离等关键装备智能化。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研发融合大数据、组学和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新资源及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技术体系。

(二)打造一流的营养健康双创孵化开放生态系统

汇集全国食品与营养健康前沿科技成果、优势技术、信息资源、金融资本,打造面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孵化开放共享生态”,构建基于“成果储备产品开发企业孵化市场推广”的全产业链支撑体系,促进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培育、安全标准完善、信息资源保障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形成一批“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并输出。

9

9 “营养谷”双创孵化开放生态示意图

1.打造公共研发平台

1)针对中小型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企业人才、资金和设备缺乏,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由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中心牵头,集中园区内企业、国内知名科研院校以及相关龙头骨干企业等多方力量建设公共研发平台。(2)围绕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共性研发需求,针对企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底层性、通用性、关联性、系统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为“营养谷”内的创新主体提供仪器共享、试验外包、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一站式”服务。

2.组建双创孵化平台

1)依托启迪之星创新基地网络及垂直孵化体系,推动启迪绿谷加速器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企业加速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主题研讨会、比赛、路演等活动,促进非正式网络知识共享,营造集约化、专业化、社区化的创新创业环境。(2)鼓励并支持科研院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建设一批食品与营养健康各领域、全产业链的科技孵化器、创新创业中心并自愿结成集群,打造全方位、多元化、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建立技术中试平台

联合科院院校、相关企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食品及营养健康技术中试平台”,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安全食品等研发成果提供小量中试、放量中试、小批量生产服务,并不断探索、推动实验室成果、工艺的放大和商品化试制,为科研机构、企业搭建对接“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引进培育熟化再引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食品产业和产品生产规模扩大。

4.建设检验检测平台

依托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等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对接国际检测安全标准体系,搭建食品与营养健康检测检测平台,一是以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项目为基础,不断制定并完善“营养谷”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二是面向食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加强“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开展快、精、廉的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三是加强与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在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开展相关国际认证服务。

5.搭建展示交易平台

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农业中关村“农业食品物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汇集国内外“农业食品物流”领域的专利成果,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技术交易、高峰论坛、科学宣传等活动,消除农业食品物流之间、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促进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融合与价值释放。

6.设立科技金融平台

打造“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投融资中介”一体化的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金融平台,吸引各类创投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入驻,设立营养谷创新基金,针对研发周期、研发成本、资产运营模式等具体方面的不同,给予融资政策支持,促进金融资本与孵化项目精准对接,为“营养谷”种类多样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的“保姆式”金融服务。

(三)成立能够链接政产研多主体的战略创新组织

荷兰食品谷(Food Valley)成功的经验表明:第三方组织(协会)在连接科研与产业、市场与生产等环节中发挥了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营养谷”也要成立或者引进类似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战略创新组织,组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技术商业化开发等,助力实现“全技术链创新、全价值链升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1.成立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

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采用跨组织创新、协同创新、创新网络等创新模式,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联合体,探索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同、内生动力强、创新效率高、创新成果迸发”的体制机制。

2.打造行业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营养谷”产业布局,吸引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吸纳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以中试熟化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孵化为主要任务,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市场机制运行、现代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基因编辑、功能因子分离提取、生物合成等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关键原创技术在产业中应用,推进“研发代工”模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3.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联盟组织

充分发挥院士、首席科学家等战略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在预制菜、精准营养、替代蛋白、功能性基料、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搭建产业特色明显、各类要素集聚、机制创新鲜明、示范带动有力的联盟组织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通过统筹整合细分领域内的战略创新力量,促进打通技术壁垒,形成创新合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营养保健品协会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一系列关于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协调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行业规范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促进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

(四)打造创新引领的高端食品及营养健康产业链条

集中优势,以点带链,强链延链,通过串联创新、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净化、生态化处理,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养老、电商销售等环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新技术、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新消费”的全链条输出。

1.前瞻布局未来食品产业

1)精准营养产业

瞄准更高科技、更健康、满足消费者更高生活品质的未来食品赛道,聚焦个性化营养食品、精准营养等关键领域,依托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组学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相互作用机制,推进基于个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的靶向膳食研究设计及功能性特殊食品开发。面向婴幼儿主副食品、中老年提高身体防御功能和调节生理节律等不同健康消费群体的营养需求,研制一批营养膳食和营养强化等功能性食品。着眼于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肥胖症患者等特殊消费群体的特殊身体状况及个性化需求,加强与友谊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等特殊医学用途食品。

2)替代蛋白产业

紧抓替代蛋白产业赛道“替代乳制品持续扩张、人造肉迈进平价化、植物基产品多样化、技术创新与融合”等发展新趋势,重点在发展较为成熟的植物基人造肉和市场增速较快的植物蛋白饮品(植物奶)两个细分领域发力,持续招引植物基领域的科技企业,支持其不断在植物蛋白纤维化加工、相关风味物质的合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迭代升级及产业链延伸。同时在动物细胞培养蛋白、发酵蛋白、昆虫蛋白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蛋白替代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低碳的蛋白质来源。

2.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产业

1)智慧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

紧抓预制菜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市场、资本等“风口”,依托“营养谷”内现有的味食源、旺顺阁、美好美得灵、二十二城一号供应链等中央厨房企业基础,针对预制菜产业链中存在原料保鲜与运输、低损冷冻与解冻、风味保持与还原、产品冷链配送与销售等技术难题,重点招引知名预制菜企业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入驻,打造集“总部结算创新研发线上线下结合新零售溯源认证冷链物流加工制造”于一体的供应链智慧化、管理精细化、营销数字化的预制菜研发基地,建立预制菜原辅料、配方、工艺、分割、包装、流通、销售等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标准体系制定、工艺技术研发中试、装备成套集成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通过高端特色预制菜的生产,满足首都个性化、精致化消费需求;通过建设信息化中枢,构建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可追溯预制菜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研发、标准、服务和营销在平谷、加工制造在外埠),满足首都大规模食品安全保障供应的需求。

10

10 预制菜产业链及各环节存在的技术难点

11

11 “营养谷”预制菜产业发展愿景

2)功能性食品基料产业

强化“算法+工艺”融合,基于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活细胞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新技术,推动现代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应用,生产高质量功能性配料、食品添加剂等(活性多糖、内能性甜味剂、功能性油脂、乳酸菌、维生素、自由基清除剂等)。优化升级生物合成食品、发酵产品生产模式,替代传统原料生产模式。

3)智能装备产业

聚焦农业信息感知装备、云边端一体化农业智能作业装备等前沿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在平谷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打造全国农业智能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低温快速压榨、高效节能干燥、无菌高速灌装等自动管理系统装备,开发中央厨房及新型科学烹饪等高端食品加工装备。研制食品组分检测装备、智慧型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制造移动抽样、任务接收、样品流转、样品检测、质量控制、质量分析等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检测装备。

(五)建设承接创新项目落地的基础条件和能力载体

梯次搭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中试孵化智慧生产生活配套”全链条、全环节空间载体,强化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服务的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开放创新,推动兴谷经开区由传统工业园区向科技创新园区转变。

1.科研创新载体

围绕现代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信息、咨询、开发以及产品研制、设计等方面的需求,推进以“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食品和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科研院校、企业创新空间载体建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减轻初创企业负担,吸进国内外中小企业入驻,促进高端人才回归。

2.成果转化载体

建设完善农科智城、联东U谷等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功能、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成果转化载体,形成覆盖全国、服务企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

3.中试孵化载体

围绕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市场需求最强烈、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涵盖“多种特殊食品原料、多个生产工艺、多个产品剂型”的中试车间,为在孵企业及其它创新主体提供相关项目研发所需的中试和测试服务。

4.智慧生产载体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赋能操作系统、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等,推动智能技术与食品生产加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集“智能仓储、智能车间、智能品质管控、自动品质管控、集成其他系统、追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工厂(标准厂房),实现多环节、多工种的并行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促进现代营养健康食品的生产组织过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5.生活配套载体

配套建设餐厅、会议中心、公寓、银行、健身房、篮球场、咖啡厅、无人超市、共享汽车、共享洗车等多功能生活配套,形成集文教、社交、购物、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领先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配套空间,让人才“走进来、住下来、留下来”。

(六)探索快速吸引创新主体集聚先行先试机制

用好中关村已有政策的同时,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经验,针对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全链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共性平台建设、招商引智政策、研发经费支持、产业化落地和品牌宣传推介等方向进行先行先试,实施一批支持食品与营养健康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政,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争当改革排头兵、创新试验田。

1.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

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和服务开放性平台网络,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健全平台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更大程度实现科研硬件设施的互利共享,探索协同攻关、联合培养、平台共享的新途径,创新交叉学科人员聘任和绩效考核机制。

2.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

“三新食品的注册、特医食品的审批、食品标准国际互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特殊的“绿色通道”,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审批提速。研究出台支持首台(套)及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吸引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快速聚集。

3.探索利于集成合作创新的模式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个创新主体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配置,提升食品与营养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链上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能级。

(七)构建农食融合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的供应体系

制定预制菜标准体系,攻关预制菜领域关键技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统领,在京津冀范围内建立一批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预制菜生产基地和预制菜冷链集配中心,打通“田间车间体验间舌尖心间”,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农业大食品大物流产业生态,走出一条具有平谷特色、满足首都消费需求的食品安全保障供应体系。

12

12 农食融合引领全域高质量发展示意图

1.推动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

以市场终端需求为导向,突出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等关键技术的引领,采用“订单农业”、“定制农业”等模式,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推进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建立一批“规模适度、品质高端、品牌知名、标准规范、产销一体”的预制菜原材料生产基地。

2.促进物流的数字化、智能化

探索构建“工厂仓库门店消费者”的大数据系统和监测体系,精准快速反馈商品端消费者需求,从源头上提高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加强与京平物流枢纽联动发展,为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的保鲜、贮藏、运销提供坚实配套,畅通物流链。

(八)培育营养健康文化传承与展示体验消费场景

充分挖掘首都饮食文化资源,将平谷的特色、历史、文化等有机地融入消费场景建设中,打造集历史风貌、品牌购物、美食品鉴、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交互体验于一体的食品界的“奥特莱斯”,培育“尚食谷”品牌,实现“游玩在平谷、吃喝在‘营养谷’”,助力世界休闲谷建设。

1.塑造新“北京味道”

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总结“北京味道”产品的烹饪方法、味型及其烹制诀窍,在保留古法工艺的同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良提升生产工艺,打造“北京味道”传承保护和创新升级基地。

2.探索餐饮消费新模式

推动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向文旅体产业拓展延伸,加强与本地文化、旅游、健康等功能的互动融合,打造一批智慧美食街区、数字化餐厅,探索沉浸式美食体验项目,推出营养健康食品在线数字展览、培训等,促进全区餐饮消费体验升级。

3.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

加强与IGCAT、国际慢食协会、世界美食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搭建营养健康食品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以营养健康食品为主题的城市营销活动。用好国内外美食节目、综艺节目、影视剧作等的宣传作用,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营养健康食品网红店,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地提升“营养谷”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第四章支撑保障篇—探索“新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进程和管理规范,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所明确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既定方针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推进“营养谷”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保障

坚持政府“输血”和市场“造血”相结合,在创新能力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争取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的亚洲通支持。发挥好政府亚洲通、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投资平台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撬动金融机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运营。

三、强化政策支持

借鉴国际、国内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的先进做法,将“营养谷”纳入《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支持范围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加大在科研机构入驻、企业产业落地、企业研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营养谷”项目建设、合作开展、项目落地等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加强考核监督

构建规划实施进度目标考核体系,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进行分工。强化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加强与产业界、专业智库的研究合作,针对“营养谷”发展与规划的落实情况开展联合咨询研究和客观评估,适时调整规划实施重点、政策举措及保障机制,健全规划评估制度,确保规划目标按计划落实。

附件 案例研究对标

一、荷兰埃德–瓦赫宁根食品创新带

瓦赫宁根是位于荷兰海尔德兰省西南部的一个市镇,坐落于莱茵河北岸,面积32.36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0.4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4平方公里。2004年,为了促进区域食品研发、食品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瓦赫宁根大学、相关企业、瓦赫宁根市政府、海尔德兰省政府于2004年正式推出了“食品谷”概念。食品谷没有非常明确的地理边界,通常是指由Wageningen、Ede、Rhenen、Veenendaal等8个小城镇组成的一个区域,该区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人口约34万。食品谷不仅是欧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及技术开发的核心区域,也是全球知名的食品产业聚集地

13

13 荷兰食品谷空间布局图

食品谷是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目前,食品谷内聚集了200多家食品及农业研发机构、2600多家相关公司企业、3个应用型大学、10个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多家技术转移、展示、创业和金融服务等中介机构,年产值约650亿美元,出口额约325亿美元,雀巢、达能、联合利华、亨氏、美赞臣等世界食品巨头都落户于此。食品谷正重点在蛋白质替代、农业食品的循环生产和食品健康三大领域集中突破。

(一)拥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生产机构

食品谷拥有强大的研究与创新阵容,既包括以“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WUR”为主的官方科研机构,还囊括70家科学公司和20个私立研究机构(如NIZO食品研究所),并且这些科研机构都重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1.以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官方科研机构

WUR在农业科技领域实力极强,有9个农业相关的学科排名世界第一,食品科学世界第二。WUR内部建制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应用农业研究机构、农技学校和国际培训中心等,是一个囊括研发、教育、技术应用和职业培训的综合性科研组织,独特的建制让WUR在拥有世界前列的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可以做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其中,瓦赫宁根大学负责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9个研究所负责技术应用研究;农技学校和国际培训中心负责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WUR成立了专门组织“价值创造部门”来促进技术转移,设立WUR拆分标签为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进行科技背书。WUR打造了交流频繁的校园创新氛围,WUR大楼和瓦赫宁根商业和科技园BSPW专注于知识组织、教育机构、商界和初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接触。

2.以NIZO食品研究所为代表的私营研发机构

食品谷拥有70家科学公司和20个私立研究机构,NIZO食品研究所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家。NIZO食品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目前是荷兰在乳制品领域最大的私营独立研发机构,主要业务是为全球企业进行相关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合同研发。NIZO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分别设有分支机构,60%的收入来自为境外企业提供保密合同研发服务,主要领域包括工艺优化与小试生产、发酵与益生菌、临床与微生物群研究、乳制品与植物蛋白。

(二)拥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输送网络

荷兰的农业知识流动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从研发端到生产端,还是从生产端到研发端,都可以实现知识的迅速流动。

1.最新的知识能被迅速有效地输送到一线生产

食品谷乃至整个荷兰,对农业知识研究做了详细的区分:瓦赫宁根大学负责基础研究;研究所、实验型企业负责开发研究;试验站开展应用研究。例如,瓦赫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突破了一项蛋白质技术,该蛋白质技术会输送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项新的牛奶储存技术,试验人员迅速在牛奶生产运输中测试该技术,用于解决以往面临的实际问题。

2.最新的技术需求能被灵敏地反馈到一线科研

食品谷的知识输送网络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知识扩散,也有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过程。以某项牛奶储存技术需求为例,一线的牛奶生产中出现了牛奶储存方面的问题,该问题被反馈到试验站,试验站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解决该问题需要某项牛奶储存技术,新的技术需求反馈到研究所,研究所发现实现该技术需求需要先突破某项蛋白质技术。

(三)拥有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落地服务

1.发达的孵化加速体系助力成果转化走完“最后一公里”

食品谷建设了大量孵化器和加速器,它们为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和商业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帮助它们更快成长,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平稳走完“最后一公里”。STARTHUB是一家专门提供给WUR学生及科研人员的孵化器,以食品、农业和环境为重点孵化领域,它极大刺激了初创企业的出现。STARTLIFE加速器旨在激发农业和食品领域的企业创新活力,为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有食品和农业领域的600多家投资者、企业和初创公司汇聚于此。

2.可共享的会员制管理模式减少科技成果转化阻力

食品谷采用资源共享的会员制管理模式,企业可以共享技术、设施、人员和实验室等资源,极大地降低了会员企业的运行成本,减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食品谷开放了一批最先进的实验室供会员企业免费使用,它们大部分来自WUR,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企业如与食品谷合作的风险基金,例如WUR的FABLAB工作空间、Royal Cosun的创新研发中心等。食品谷的会员们都可以享受食品谷搭建的共享商业网络,所有加入食品谷的企业都会获得一份量身定制的“创新扫描报告”,了解自身产品和概念在荷兰及国外的发展和市场情况;会员企业可以加入相关的“主体平台”,参加相关商务会议,得到定制的开发、升级和营销建议;企业成为食品谷会员后,食品谷会利用自身的商业网络为会员企业匹配潜在的合作伙伴(远程相亲);研发的前沿科技都可以被任何一家会员企业采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共享合作(技术合作)。

二、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谷

张江药谷坐落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块,交通区位优越,多条交轨均可通达,具备绝对的区位优势。分为一期(1994年)及二期(2001年)基地,建筑规模近60万平方米,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一期以快速建立品牌影响力为首要目标,以引入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服务机构和跨国公司产业化项目为主;二期则聚焦生物医药集群以及创新化发展,以集聚和支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项目发展为主。

14

14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谷区位图

(一)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区

截至2019年张江医药产业总营收达721亿元,产值占全沪医药类的30%,占比浦东的66%,预计2020年产值和技术服务营收合计将超千亿级别。集聚了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药企,如全球制药TOP10中包括辉瑞、诺华、罗氏、强生、葛兰素史克、安利等8家均在药谷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总共拥有约600多家生命健康创新企业,区域内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50家,超过1000项专利授权,1000万份生物样品存储能力。

(二)产业发展架构更加侧重于成果转化

张江药谷拥有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和40余个中外研发中心,迅速建立了涵盖上中下游医药产业链的孵化加速平台,为中外多类型医药企业提供“商业服务+官方性孵化”的一站式研发、生产等支持性服务。

15

15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谷研发创新体系示意图

(三)在生物医药政策方面积极先行先试

张江药谷继率先在全国推出CMO后,积极尝试各类创新型一体化制药外包服务,如针对前期研发、新药注册加速的“VIC+Q”模式(VC、IP、CRO和Quality四者有机结合);以及融合了CRO及CMO特性,更能满足客户研发生产一体化升级需求的CDMO模式。在2016年率先试点的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则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与推进CRO、CDMO等外包模式相辅相成,鼓励药物研发创新,加速新药上市,使药企和生产企业实现双赢,许多合同代工企业获得了巨大商机。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监察委员会,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

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31日印发

一图读懂: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 (2022—2035年)》的通知

文字解读:《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总体规划 (2022-2035年)》 的文字解读


邮箱:zfzwgkb@bjpg.gov.cn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政务微信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政务微博

主办:亚洲通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平谷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京ICP备200089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17000095号

网站标识码1101170029